常用工具 免費問醫(yī)生

左心室

所屬科室:胸外科
肖寧
肖寧副主任醫(yī)師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yī)院 胸外科
本文由彩牛醫(yī)生原創(chuàng),經(jīng)專業(yè)醫(yī)師審核校對

左心室是心臟的一個重要腔室

左心室主要負責將富含氧氣的動脈血液泵送到全身各處

左心室受損會導致心肌梗死、高血壓、心臟瓣膜疾病等

位置

左心室位于心臟的左后方,略呈圓錐形,位于右心室的左后下方。它通過二尖瓣與左心房相連,并通過主動脈瓣與主動脈相連,負責將富含氧氣的動脈血液泵送到全身各處。

參考文獻
[1]《解剖學雜志》第十一屆編委會."解剖學雜志 41.05(2018):524.
[2]杜治政,鄒明明,and 沈冰冰."《中華醫(yī)學百科全書》基礎醫(yī)學“醫(yī)學倫理學”卷:編纂意旨與實踐."醫(yī)學與哲學 42.07(2021):19-23.

左心室的結構主要包括室壁、流入道和流出道三個部分。

室壁

由多層厚而有力的環(huán)形、螺旋形肌肉組織構成,這些肌肉向心室腔突出形成肉柱和乳頭肌。左心室的乳頭肌較右心室粗大,分為前乳頭肌和后乳頭肌,前乳頭肌多為1-5個,后乳頭肌可有1-3個,乳頭肌的正常位置排列幾乎與室間隔平行。

流入道

又稱為左心室竇部,位于二尖瓣前尖的左后方。左心室流入道的入口為左房室口,周圍有致密結締組織環(huán)為二尖瓣環(huán)。二尖瓣瓣膜被兩個深陷的切跡分為前葉和后葉,前葉呈倒梯形或三角形,后尖略似長條形,二尖瓣復合體在結構和功能上為一整體,包括二尖瓣環(huán)、二尖瓣葉、腱索和乳頭肌。

流出道

又稱為主動脈前庭、主動脈圓錐或主動脈下竇,由室間隔上部和二尖瓣前尖組成,室間隔構成流出道的前內(nèi)側壁,二尖瓣前尖構成后外側壁。此部室壁光滑無肉柱,流出道的上界周圍有纖維環(huán)上附有三個半月形的瓣膜為主動脈瓣,按瓣膜的方位分為左冠瓣、右冠瓣和無冠瓣。每個瓣膜相對的主動脈壁向外膨出,半月瓣與主動脈壁之間的袋狀腔隙稱為主動脈竇,分別為右冠竇、左冠竇和無冠竇。

參考文獻
[1]《解剖學雜志》第十一屆編委會."解剖學雜志 41.05(2018):524.
[2]杜治政,鄒明明,and 沈冰冰."《中華醫(yī)學百科全書》基礎醫(yī)學“醫(yī)學倫理學”卷:編纂意旨與實踐."醫(yī)學與哲學 42.07(2021):19-23.

左心室是心臟中負責泵送血液的主要腔室,它的主要功能是將富含氧氣的動脈血液泵送到全身各處。

泵血功能

左心室通過心肌的收縮和舒張,以及與左心房和主動脈之間的壓力梯度,推動血液在心臟內(nèi)單向流動。這種泵血功能對于維持全身組織的氧氣和營養(yǎng)供應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解剖學雜志》第十一屆編委會."解剖學雜志 41.05(2018):524.
[2]杜治政,鄒明明,and 沈冰冰."《中華醫(yī)學百科全書》基礎醫(yī)學“醫(yī)學倫理學”卷:編纂意旨與實踐."醫(yī)學與哲學 42.07(2021):19-23.

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做到三餐定時定量。同時保持清淡飲食,控制食鹽的攝入量。少吃脂肪多、刺激性以及腌制食物,如肥肉、辣椒、胡椒、咸菜等,這些食物可能會增加左心室的負擔。多吃豆制品、乳制品以及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這些食物有助于維持心臟健康。

參考文獻
[1]《解剖學雜志》第十一屆編委會."解剖學雜志 41.05(2018):524.
[2]杜治政,鄒明明,and 沈冰冰."《中華醫(yī)學百科全書》基礎醫(yī)學“醫(yī)學倫理學”卷:編纂意旨與實踐."醫(yī)學與哲學 42.07(2021):19-23.

根據(jù)個人健康狀況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等,這些運動可以增強心肌功能,提高心臟的泵血效率,以提高心臟功能和整體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解剖學雜志》第十一屆編委會."解剖學雜志 41.05(2018):524.
[2]杜治政,鄒明明,and 沈冰冰."《中華醫(yī)學百科全書》基礎醫(yī)學“醫(yī)學倫理學”卷:編纂意旨與實踐."醫(yī)學與哲學 42.07(2021):19-23.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并盡量維持一個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表,有助于心臟健康。保持心情穩(wěn)定,情緒波動過大和壓力過重都會對心臟產(chǎn)生不利影響。吸煙和飲酒都會增加心臟疾病的風險,因此建議戒煙和限制酒精攝入。

參考文獻
[1]《解剖學雜志》第十一屆編委會."解剖學雜志 41.05(2018):524.
[2]杜治政,鄒明明,and 沈冰冰."《中華醫(yī)學百科全書》基礎醫(yī)學“醫(yī)學倫理學”卷:編纂意旨與實踐."醫(yī)學與哲學 42.07(2021):19-23.
結構正常

左心室壁厚度適中,心肌細胞排列整齊,乳頭肌和肉柱功能正常。。

無明顯癥狀

在健康狀態(tài)下,左心室肥大或擴張可能不會有明顯的不適癥狀,僅在心電圖或心臟超聲檢查時提示左心室肥大。

血壓正常

左心室肥大可能導致血壓偏高,但通過適當?shù)闹委熀蜕罘绞秸{整,血壓可以維持在正常范圍內(nèi)。

心臟輸出量充足

左心室能夠提供足夠的血液量以滿足身體的需求,不會出現(xiàn)因供血不足引起的癥狀,如頭暈、乏力等。

參考文獻
[1]《解剖學雜志》第十一屆編委會."解剖學雜志 41.05(2018):524.
[2]杜治政,鄒明明,and 沈冰冰."《中華醫(yī)學百科全書》基礎醫(yī)學“醫(yī)學倫理學”卷:編纂意旨與實踐."醫(yī)學與哲學 42.07(2021):19-23.

左心室受損后可能會出現(xiàn)呼吸困難、疲勞和乏力、水腫異常等癥狀:

呼吸困難

由于左心室功能受損,心臟無法將足夠的血液泵入身體,導致肺部充血和水腫,引起呼吸困難。

疲勞和乏力

由于心臟無法提供足夠的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給身體各個部位,導致疲勞和乏力感。

水腫

由于心臟無法將足夠的血液泵入身體,導致液體在身體組織中積聚,引起水腫。

參考文獻
[1]《解剖學雜志》第十一屆編委會."解剖學雜志 41.05(2018):524.
[2]杜治政,鄒明明,and 沈冰冰."《中華醫(yī)學百科全書》基礎醫(yī)學“醫(yī)學倫理學”卷:編纂意旨與實踐."醫(yī)學與哲學 42.07(2021):19-23.

左心室的功能和健康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包括疾病因素、遺傳或發(fā)育因素、生活方式等。

疾病因素

例如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主動脈瓣發(fā)育異常、老年主動脈瓣鈣化等,這些疾病會導致主動脈瓣狹窄或(和)關閉不全,從而影響左心室的正常工作。

遺傳或發(fā)育因素

部分左心室疾病與遺傳或發(fā)育因素有關,如擴張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具有一定的遺傳性,主動脈瓣二葉式畸形為先天發(fā)育異常。

生活方式

吸煙和飲酒長期過量會損害心臟健康,增加心臟負擔,影響左心室泵血,嚴重時可誘發(f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疾病。過度勞累也會導致身體過度勞累,長此以往會加重心臟負擔,左心室也會受累。

參考文獻
[1]《解剖學雜志》第十一屆編委會."解剖學雜志 41.05(2018):524.
[2]杜治政,鄒明明,and 沈冰冰."《中華醫(yī)學百科全書》基礎醫(yī)學“醫(yī)學倫理學”卷:編纂意旨與實踐."醫(yī)學與哲學 42.07(2021):19-23.

左心室的自測方法通常需要借助醫(yī)學設備和專業(yè)人員進行。也可以采用自我觀察的方法,比如注意是否出現(xiàn)呼吸困難、疲勞乏力、心悸胸痛等癥狀。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等,有助于維護心臟健康。

參考文獻
[1]《解剖學雜志》第十一屆編委會."解剖學雜志 41.05(2018):524.
[2]杜治政,鄒明明,and 沈冰冰."《中華醫(yī)學百科全書》基礎醫(yī)學“醫(yī)學倫理學”卷:編纂意旨與實踐."醫(yī)學與哲學 42.07(2021):19-23.

左心室疾病的檢查方法通常分為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檢查脈搏以及心臟的大小是否正常,聽取心音、心律,是否有雜音。

體格檢查

觀察肢端皮膚顏色是否有發(fā)紺、蒼白等異常改變,以及是否有杵狀指、下肢水腫、頸靜脈怒張等異常體征。

實驗室檢查

血液和血清學檢查

如腦鈉肽或N末端腦鈉肽前體升高,提示可能有心力衰竭;血肌鈣蛋白明顯升高,提示可能存在心肌梗死。

影像學檢查

X線胸片

通過觀察左心室及其血管的大小和形態(tài),可以對左心室疾病進行初步診斷。此外,這種方法還能用于評估肺動脈、靜脈以及毛細血管的狀況。

CT檢查

心臟CT能夠測量心臟各腔室的具體尺寸;而冠狀動脈CT則有助于識別明顯的冠狀動脈狹窄等問題。

磁共振檢查

MRI技術特別適用于檢測存活心肌的狀態(tài),對于左心室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預后評價具有極高價值。

心電圖檢查

通過分析心臟除極時間、心率、節(jié)律、傳導速度以及波形特征等參數(shù),心電圖可以幫助醫(yī)生判斷是否存在不同類型的左心室功能障礙或其他相關疾病。

其他檢查

心內(nèi)膜心肌活檢

通過對心肌樣本的微觀分析,可以確定心肌細胞的具體變化情況,這對于確診某些特定類型的心肌病或心肌炎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解剖學雜志》第十一屆編委會."解剖學雜志 41.05(2018):524.
[2]杜治政,鄒明明,and 沈冰冰."《中華醫(yī)學百科全書》基礎醫(yī)學“醫(yī)學倫理學”卷:編纂意旨與實踐."醫(yī)學與哲學 42.07(202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