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費問醫(yī)生

單核細胞

所屬科室:血液科,呼吸科
劉風
劉風主任醫(yī)師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 血液科
本文由彩牛醫(yī)生原創(chuàng),經(jīng)專業(yè)醫(yī)師審核校對

單核細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細胞,屬于白細胞的一種。

是機體防御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大的吞噬功能。

單核細胞來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在骨髓中發(fā)育成熟后進入血液循環(huán)。

位置

單核細胞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在血液循環(huán)中游走??梢源┻^血管壁進入組織,在組織中分化為巨噬細胞,廣泛分布于全身各種組織,如肝臟、肺臟、脾臟、淋巴結等組織器官中。

參考文獻
[1]謝正德.兒童EB病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臨床特征及診斷標準[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7, 022(022):1759-1760.
[2]王曉,裴雪濤,李梁,等.臍血CD34+細胞和外周血單核細胞兩種來源的樹突狀細胞特性的比較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 1999(11):583.

單核細胞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4-20μm。其細胞核形態(tài)多樣,常為腎形、馬蹄形或不規(guī)則形,核染色質呈細網(wǎng)狀,著色較淺。細胞質豐富,呈灰藍色,內含許多細小的嗜天青顆粒,這些顆粒是溶酶體,含有多種酶類,如酸性磷酸酶、過氧化物酶等,有助于細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

參考文獻
[1]謝正德.兒童EB病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臨床特征及診斷標準[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7, 022(022):1759-1760.
[2]王曉,裴雪濤,李梁,等.臍血CD34+細胞和外周血單核細胞兩種來源的樹突狀細胞特性的比較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 1999(11):583.

單核細胞具有吞噬功能、抗原呈遞功能、分泌功能等。

吞噬功能

單核細胞具有活躍的吞噬能力,可以吞噬和清除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真菌等)、衰老和損傷的細胞以及細胞碎片。例如,當細菌感染人體時,單核細胞會迅速遷移到感染部位,吞噬細菌并將其消化分解。

抗原呈遞功能

單核細胞在吞噬病原體等外來抗原后,能夠將抗原的信息傳遞給淋巴細胞,激活免疫反應。這一過程在機體的特異性免疫應答中起著關鍵的橋梁作用,使免疫系統(tǒng)能夠針對特定的病原體產(chǎn)生精準的免疫防御。

分泌功能

單核細胞能分泌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如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α等)和趨化因子,這些物質可以調節(jié)免疫細胞的活性、促進炎癥反應或者參與組織修復等過程。

參考文獻
[1]謝正德.兒童EB病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臨床特征及診斷標準[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7, 022(022):1759-1760.
[2]王曉,裴雪濤,李梁,等.臍血CD34+細胞和外周血單核細胞兩種來源的樹突狀細胞特性的比較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 1999(11):583.

攝入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魚類、豆類等,有助于單核細胞等免疫細胞的合成和更新。同時,要保證攝入足夠的蔬菜和水果,提供豐富的維生素如維生素C、維生素E等抗氧化維生素和礦物質,增強細胞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適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如ω-3脂肪酸,對免疫系統(tǒng)有益??梢酝ㄟ^食用深海魚油、堅果等食物獲取。這些脂肪酸有助于調節(jié)炎癥反應,維持單核細胞等免疫細胞的正常功能。

參考文獻
[1]謝正德.兒童EB病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臨床特征及診斷標準[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7, 022(022):1759-1760.
[2]王曉,裴雪濤,李梁,等.臍血CD34+細胞和外周血單核細胞兩種來源的樹突狀細胞特性的比較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 1999(11):583.

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可以增強血液循環(huán),使單核細胞能夠更有效地在體內游走,發(fā)揮其防御功能。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能夠促進免疫系統(tǒng)的健康。包括舉重、俯臥撐等力量訓練,有助于提高身體的代謝水平,增強身體的整體素質,間接支持單核細胞的正常功能。不過要注意避免過度疲勞,以免對免疫系統(tǒng)產(chǎn)生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謝正德.兒童EB病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臨床特征及診斷標準[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7, 022(022):1759-1760.
[2]王曉,裴雪濤,李梁,等.臍血CD34+細胞和外周血單核細胞兩種來源的樹突狀細胞特性的比較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 1999(11):583.

睡眠不足會影響免疫系統(tǒng)功能,包括單核細胞的活性。每天保證7-8小時的高質量睡眠,有利于單核細胞的正常發(fā)育和功能發(fā)揮。長期的高壓力狀態(tài)會抑制免疫系統(tǒng)??梢酝ㄟ^冥想、瑜伽等方式來緩解壓力,保持心理平衡,維持單核細胞的正常工作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謝正德.兒童EB病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臨床特征及診斷標準[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7, 022(022):1759-1760.
[2]王曉,裴雪濤,李梁,等.臍血CD34+細胞和外周血單核細胞兩種來源的樹突狀細胞特性的比較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 1999(11):583.
單核細胞形態(tài)

在瑞氏染色的血涂片上,單核細胞通常為圓形或橢圓形。其胞核形狀不規(guī)則,可呈腎形、馬蹄形或扭曲折疊狀,染色質疏松呈細絲網(wǎng)狀,染紫紅色。胞質豐富,呈灰藍色,內含許多細小的紫紅色顆粒。

正常單核細胞

正常成年人外周血中單核細胞絕對值為(0.12-0.8)×10?/L,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3%-8%。兒童單核細胞的比例可能會相對較高。

異常單核細胞

數(shù)量異常

單核細胞增多可見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傷寒、結核、瘧疾等,還可見于血液系統(tǒng)疾病如單核細胞白血病等。單核細胞減少一般沒有明顯的臨床意義,可能與某些藥物副作用或者骨髓造血功能異常有關。

形態(tài)異常

如出現(xiàn)細胞核分葉過多、細胞質內出現(xiàn)異常包涵體等情況,可能提示細胞發(fā)生病變,如在一些病毒感染或者惡性血液病時會出現(xiàn)。

參考文獻
[1]謝正德.兒童EB病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臨床特征及診斷標準[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7, 022(022):1759-1760.
[2]王曉,裴雪濤,李梁,等.臍血CD34+細胞和外周血單核細胞兩種來源的樹突狀細胞特性的比較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 1999(11):583.

當單核細胞異常增多時,如果是感染引起的,可能會伴有發(fā)熱、寒戰(zhàn)、乏力、全身酸痛等感染癥狀。若是血液系統(tǒng)疾病導致的,可能會出現(xiàn)貧血、出血、肝脾腫大等癥狀。

參考文獻
[1]謝正德.兒童EB病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臨床特征及診斷標準[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7, 022(022):1759-1760.
[2]王曉,裴雪濤,李梁,等.臍血CD34+細胞和外周血單核細胞兩種來源的樹突狀細胞特性的比較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 1999(11):583.

單核細胞的影響因素有感染因素、藥物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p>

感染因素

病毒、細菌、寄生蟲等病原體感染是導致單核細胞數(shù)量和功能變化的常見因素。例如,感染EB病毒可使單核細胞增多并出現(xiàn)異常形態(tài)。

藥物因素

藥物可能會影響單核細胞的數(shù)量,如化療藥物可能會抑制骨髓造血,導致單核細胞減少。

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可能會導致單核細胞的功能紊亂,其數(shù)量也可能發(fā)生改變。

參考文獻
[1]謝正德.兒童EB病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臨床特征及診斷標準[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7, 022(022):1759-1760.
[2]王曉,裴雪濤,李梁,等.臍血CD34+細胞和外周血單核細胞兩種來源的樹突狀細胞特性的比較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 1999(11):583.

可以通過觀察自身是否有發(fā)熱、疲勞、感染頻繁等情況來初步推測免疫系統(tǒng)是否出現(xiàn)問題,因為單核細胞是免疫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謝正德.兒童EB病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臨床特征及診斷標準[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7, 022(022):1759-1760.
[2]王曉,裴雪濤,李梁,等.臍血CD34+細胞和外周血單核細胞兩種來源的樹突狀細胞特性的比較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 1999(11):583.

單核細胞的常用檢查有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其他檢查等?!?/p>

體格檢查

醫(yī)生在體格檢查時,可能會檢查全身淺表淋巴結是否腫大,肝脾是否腫大等情況。如果單核細胞異常增多是由血液系統(tǒng)疾病或者感染引起的,可能會出現(xiàn)相應的體征,如白血病時可能有肝脾腫大、貧血貌等。

影像學檢查

超聲檢查

對懷疑單核細胞異常與肝脾等器官有關的情況,超聲檢查可以觀察肝脾的大小、形態(tài)和內部結構。例如,在某些血液系統(tǒng)疾病導致單核細胞異常增多時,脾臟可能會腫大,超聲能夠發(fā)現(xiàn)這種變化。

CT檢查

在檢查深部組織器官的病變方面有優(yōu)勢。如果懷疑單核細胞異常是由于感染灶如肺部感染、腹部膿腫等引起的,CT檢查可以幫助定位和確定感染灶的范圍。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guī)檢查

這是最常用的檢查方法,通過檢測外周血中單核細胞的數(shù)量、比例等指標來判斷是否異常。如果單核細胞絕對值或百分比超出正常范圍,可能提示存在疾病。

骨髓穿刺檢查

對懷疑血液系統(tǒng)疾病如單核細胞白血病等導致單核細胞異常的情況,骨髓穿刺檢查可以觀察骨髓中單核細胞的增生情況、形態(tài)等,確定是否存在造血異常。

其他檢查

病原體檢測

如果懷疑單核細胞異常是由感染引起的,可以進行病原體檢測,如病毒核酸檢測、細菌培養(yǎng)等,以明確感染的病原體類型,從而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
[1]謝正德.兒童EB病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臨床特征及診斷標準[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7, 022(022):1759-1760.
[2]王曉,裴雪濤,李梁,等.臍血CD34+細胞和外周血單核細胞兩種來源的樹突狀細胞特性的比較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 1999(1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