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骨是人體骨骼的重要組成部分。
構成了足部的支架結構。
在人體的站立、行走、奔跑等活動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同時也承受著身體的重量。
足骨位于人體下肢的最遠端,介于踝關節(jié)和趾端之間,連接腿部骨骼與地面,是人體與地面接觸的重要部位。
足骨分為跗骨、跖骨、趾骨。
跗骨共有7塊,位于足的后部,分前、中、后三列。后列包括跟骨和距骨,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位于足后部的下方,對支持體重起重要作用。距骨位于跟骨上方,它與小腿骨(脛骨和腓骨)相關節(jié),將身體重量傳導至足的其他部分。中列是舟骨,它的形狀像小船,連接前后列跗骨。前列包括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外側楔骨和骰骨,它們和跖骨相關節(jié)。
跖骨有5塊,從足內側(大腳趾側)向足外側依次為第1-5跖骨。它們構成足的中部結構,近端與跗骨相關節(jié),遠端與趾骨相關節(jié)。每塊跖骨都分為底、體、頭三部分。底部與跗骨相連,頭部與趾骨相連,體部是中間部分,在行走等活動中承受壓力。
趾骨共14塊,除拇趾(大腳趾)為2節(jié)外,其余各趾均為3節(jié)。趾骨從近節(jié)到遠節(jié)依次排列,最遠端為趾尖部分。它們主要參與腳趾的屈伸活動,對維持身體平衡和行走時的抓地力有重要作用。
足骨的功能有支持體重、維持姿勢與參與下肢運動等。
足骨在站立和行走過程中承擔著整個身體的重量。尤其是跟骨和跖骨,它們能夠有效地分散體重,避免身體重量過度集中在某一點而導致損傷。例如,當我們雙腳站立時,體重均勻分布在雙腳的足骨上,通過跗骨、跖骨和趾骨傳導至地面。
足骨的正常結構和位置有助于維持身體的平衡和正確的姿勢。在站立時,足骨作為下肢的支撐基礎,與腿部肌肉、韌帶等結構協同工作,保持身體的垂直穩(wěn)定。比如,當我們單腳站立時,足骨能夠根據身體重心的變化進行微調,通過趾骨的抓地和跗骨、跖骨的支撐來防止摔倒。
足骨在下肢的各種運動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行走過程中,足跟著地時,跟骨首先承受沖擊力;然后通過足的滾動,跖骨和趾骨參與推動身體向前。跑步時,足骨的運動幅度和受力程度更大,需要更好的協調性和穩(wěn)定性。在跳躍運動中,足骨作為起跳和落地的關鍵部位,要承受巨大的沖擊力,并將力量有效地傳遞到全身,幫助完成跳躍動作。
鈣是足骨健康的關鍵營養(yǎng)素,應保證攝入足夠的富含鈣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魚蝦等。牛奶中的鈣含量豐富且易于吸收,每100克牛奶約含有100-120毫克的鈣。豆制品如豆腐、豆?jié){也是良好的鈣源,例如每100克豆腐中鈣含量可達164毫克左右。維生素D有助于鈣的吸收,可通過食用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或適當曬太陽來獲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有深海魚、蛋黃等。像三文魚每100克約含有10-15微克的維生素D,蛋黃每100克含有約6.5微克的維生素D。蛋白質對于維持足骨周圍肌肉、韌帶等組織的健康也很重要。瘦肉、禽肉、豆類等都是優(yōu)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例如,每100克雞胸肉含蛋白質約20克左右,每100克黃豆含蛋白質約36克。
可以坐在椅子上,雙腿伸直,然后用手盡量將腳趾向上翹,保持數秒后再向下壓,重復多次。這種運動能夠拉伸足部的肌肉和韌帶,增強足部的柔韌性。雙腳與肩同寬,站直身體,然后緩慢地踮起腳尖,盡量將身體抬高,保持一段時間后再緩慢放下。踮腳尖運動主要鍛煉了小腿肌肉和足部的跖骨、趾骨周圍的肌肉,有助于增強足骨的支撐能力。坐在椅子上,抬起一只腳,以踝關節(jié)為中心,緩慢地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足部,這有助于活動踝關節(jié)和跗骨周圍的關節(jié),增加關節(jié)的靈活性,減少受傷的風險。
足骨的日常養(yǎng)護有保護足部、養(yǎng)成良好足部清潔習慣、定期體檢等。
在進行體育活動或體力勞動時,應穿著合適的鞋子,鞋子要具有良好的支撐性、緩沖性和舒適性。避免長時間穿著高跟鞋或不合腳的鞋子,因為這可能會導致足部壓力分布不均,增加足骨損傷的風險。例如,長時間穿高跟鞋會使身體重心向前移,增加了前足跖骨和趾骨的壓力,容易引起疼痛和畸形。
每天用溫水洗腳,保持足部清潔。洗腳時要注意清洗腳趾間等容易滋生細菌的部位。洗完后要徹底擦干,特別是趾間,防止真菌感染。
定期進行足部檢查,包括觀察足部外觀、檢查關節(jié)活動度等。特別是對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更應重視足部檢查,因為這些人群更容易出現足骨相關疾病,如糖尿病足等。
正常足骨
正常足骨排列整齊,關節(jié)面光滑,沒有明顯的壓痛、畸形或活動受限。在站立和行走時,足骨能夠正常地承擔體重、維持平衡并完成各種運動功能。足弓的高度和彈性適中,能夠有效地緩沖地面反作用力。
異常足骨
通常是由于直接暴力如重物砸傷或間接暴力如扭傷、高處墜落等引起。骨折后會出現局部疼痛、腫脹、畸形和活動障礙等癥狀。例如,跖骨骨折可能會導致足部無法正常負重,行走時疼痛加劇。
多因關節(jié)長期磨損、創(chuàng)傷后遺留問題或其他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導致。主要表現為關節(jié)疼痛、腫脹、僵硬,尤其是在早晨起床或長時間休息后活動時更為明顯。隨著病情的發(fā)展,關節(jié)活動范圍可能會逐漸減小。
包括扁平足、高弓足等。扁平足是指足弓塌陷,足底變平,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由于后天因素如過度肥胖、長期站立等引起。高弓足則是足弓過高,這種畸形會使足部肌肉和韌帶承受較大的壓力,容易引起疼痛和行走困難。
比較少見,分為良性和惡性。良性腫瘤如骨軟骨瘤,生長相對緩慢,可能在局部形成腫塊,一般對功能影響較小。惡性腫瘤如骨肉瘤,生長迅速,會破壞骨組織,除了局部疼痛、腫脹外,還可能出現全身癥狀,如發(fā)熱、消瘦等。
足骨的異常癥狀有疼痛、腫脹腫塊、畸形、活動障礙、骨擦音、全身癥狀等。
是足骨疾病最常見的癥狀。疼痛的性質可以是刺痛、鈍痛或酸痛,可能是持續(xù)性的,也可能是間歇性的。例如,足骨骨折時,疼痛通常較為劇烈,且在活動或觸碰受傷部位時加重。
可能是由于炎癥、骨折后的出血水腫或腫瘤等引起。炎癥引起的腫脹通常伴有紅腫、發(fā)熱等癥狀,而腫瘤形成的腫塊質地可能不同,有的較硬,有的較軟,邊界也有清晰和模糊之分。
包括足弓的異常如扁平足、高弓足等和腳趾的畸形如拇外翻等?;尾粌H影響足部的外觀,還會對足部的功能產生不良影響,導致行走姿勢改變、疼痛加劇等問題。
當足骨出現問題時,關節(jié)活動可能會受到限制。例如,足骨關節(jié)炎患者,由于關節(jié)疼痛和僵硬,在屈伸、旋轉足部等動作時會感到困難,嚴重影響正常的行走和運動功能。
這是骨折的典型癥狀之一。當骨折斷端相互摩擦時,會產生一種類似摩擦樹枝的聲音,稱為骨擦音。不過,在檢查時應盡量避免刻意引出骨擦音,以免加重患者的疼痛和損傷。
在足骨腫瘤尤其是惡性腫瘤或嚴重的感染等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全身癥狀。如發(fā)熱是身體對炎癥或腫瘤的一種反應,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或惡性病變。消瘦可能是由于腫瘤消耗身體能量或患者因疼痛等原因進食減少導致。
影響足骨的因素有暴力外傷因素、先天性與遺傳因素、不良活動習慣、感染因素、疾病及治療因素、營養(yǎng)因素等。
如交通事故、運動損傷、重物砸傷等直接暴力,以及扭傷等間接暴力都可能導致足骨損傷。例如,在足球比賽中,球員之間的碰撞或突然的扭轉動作可能會引起足骨骨折或扭傷。
一些足骨畸形如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等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這些先天性畸形可能是由于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的異常導致的,出生時就可以發(fā)現足部形態(tài)異常。
長期站立、過度行走、長時間穿高跟鞋等不良習慣會增加足骨的負擔,導致足骨疾病的發(fā)生。例如,長期站立的售貨員,由于足部長時間承受身體重量,容易出現跖骨疲勞性骨折或扁平足等問題。
足部皮膚破損后,細菌等病原體容易侵入,引起感染。如果感染蔓延到足骨,可能會導致骨髓炎等嚴重疾病。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足部血液循環(huán)差、神經感覺減退,容易出現足部皮膚破損后感染,進而影響足骨健康。
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痛風等會累及足骨,引起關節(jié)炎癥和損傷。此外,一些藥物治療如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可能會影響骨代謝,增加足骨疾病的風險。
可以在站立和行走時觀察足部的形態(tài),看是否有畸形,如扁平足足內側縱弓塌陷,整個足底貼地等或高弓足如足弓過高等。同時觀察足部皮膚是否有紅腫、腫塊等異常。用手指輕輕按壓足骨的各個部位,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感受是否有疼痛點。如果在按壓某個特定部位時出現明顯疼痛,可能提示該部位存在損傷或疾病。嘗試活動踝關節(jié)和腳趾關節(jié),檢查是否有活動受限或疼痛。如在屈伸腳趾時出現疼痛或無法正常屈伸,可能表明趾骨或相關關節(jié)有問題。
足骨的常用檢查有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其他檢查等。
醫(yī)生在進行體格檢查時,首先會觀察足部的外觀,包括足弓形態(tài)、皮膚顏色、有無腫脹或畸形等。然后會進行觸診,用手觸摸足骨的各個部位,檢查是否有壓痛、腫塊等異常。還會檢查關節(jié)的活動度,通過讓患者主動或被動地活動踝關節(jié)、跖趾關節(jié)等來評估關節(jié)的靈活性和是否存在活動障礙。
血液檢查
對懷疑有炎癥或感染的情況,會檢查血常規(guī)、血沉、C-反應蛋白等指標。例如,在足骨骨髓炎時,白細胞計數可能會升高,血沉和C-反應蛋白也會明顯增高。對于懷疑有痛風的患者,會檢查血尿酸水平,痛風患者血尿酸通常會升高。
關節(jié)液檢查
如果懷疑有關節(jié)炎癥,可能會抽取關節(jié)液進行檢查。通過檢查關節(jié)液的顏色、透明度、細胞成分等,可以幫助診斷是感染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還是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等。例如,感染性關節(jié)炎的關節(jié)液通常會渾濁,白細胞計數增多。
X線檢查
是最常用的檢查方法之一,能夠清晰地顯示足骨的形態(tài)、結構和是否存在骨折等情況。對于足骨骨折的診斷,X線可以確定骨折的類型、位置和移位程度。在觀察足骨畸形時,也可以通過X線了解足弓的形態(tài)變化等。
CT檢查
對一些復雜的骨折,如跗骨骨折的粉碎性骨折,CT檢查能夠更清楚地顯示骨折碎片的位置和周圍組織的關系,有助于制定更準確的治療方案。同時,CT檢查對于發(fā)現足骨內部的病變,如骨腫瘤等也有重要價值。
MRI檢查
對軟組織的顯示效果極佳,在檢查足骨周圍的肌肉、韌帶損傷以及早期的足骨骨髓炎等疾病方面具有優(yōu)勢。例如,當懷疑有跖骨周圍的韌帶撕裂時,MRI可以清楚地顯示韌帶的損傷程度。
肌電圖檢查
當懷疑足骨疾病是由于神經病變引起時,如坐骨神經損傷導致足部感覺和運動異常,可以進行肌電圖檢查。通過記錄肌肉的電活動,來判斷神經傳導是否正常,有助于明確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