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是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組織。
通過肌腱與骨骼相連,屬于橫紋肌,受軀體神經(jīng)支配,可隨人的意志而收縮,因此又稱為隨意肌。
是人體運動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
骨骼肌遍布于人體的頭、頸、軀干和四肢等部位。在頭部,有控制面部表情和眼球運動等的骨骼??;頸部的骨骼肌可幫助頭部轉動和支撐頭部重量;軀干部的骨骼肌則參與維持身體的姿勢和保護內臟器官,如背闊肌、腹直肌等;四肢的骨骼肌更是發(fā)達,負責肢體的各種運動,像上肢的三角肌、肱二頭肌,下肢的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等。
是骨骼肌的中間部分,主要由大量的肌纖維組成,外觀呈紅色,柔軟且有收縮能力,是肌肉收縮的主要部位。位于肌腹的兩端,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顏色潔白且堅韌,將肌肉附著在骨骼上,起到傳遞肌肉力量和固定肌肉位置的作用。
骨骼肌具有運動功能、維持姿勢、保護功能、產(chǎn)熱功能、協(xié)助其他系統(tǒng)功能等。
這是骨骼肌的主要功能。通過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牽引骨骼產(chǎn)生各種運動,如行走、跑步、跳躍、抓取等動作,使人體能夠完成各種復雜的肢體活動。
骨骼肌持續(xù)收縮產(chǎn)生一定的張力,能夠幫助維持身體的正常姿勢和平衡。例如,背部的豎脊肌和腹部的肌群等,時刻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縮,使人體能夠站立、坐直等。
一些骨骼肌對身體內部的重要器官起到保護作用。像胸廓的肋間肌和膈肌等,在呼吸運動的同時,也對胸腔內的心臟、肺臟等器官形成保護。
當骨骼肌收縮時,會產(chǎn)生熱量,這對于維持人體的體溫穩(wěn)定具有重要意義。在寒冷環(huán)境中,人體會通過不自主的肌肉顫抖來增加產(chǎn)熱,以保持體溫。
呼吸運動需要膈肌、肋間肌等骨骼肌的參與,從而協(xié)助呼吸系統(tǒng)完成氣體交換;而在吞咽、排便等過程中,也有眾多骨骼肌協(xié)同作用,配合消化系統(tǒng)等完成相應的生理功能。
蛋白質是骨骼肌生長和修復的重要營養(yǎng)物質,可多攝入瘦肉、魚類、蛋類、豆類、奶制品等富含優(yōu)質蛋白質的食物。像雞胸肉,每100克含有約20克蛋白質,且脂肪含量低,是增肌的優(yōu)質食材。碳水化合物可為肌肉運動提供能量,可選擇全麥面包、糙米、燕麥、薯類等復雜碳水化合物,它們能緩慢釋放能量,維持肌肉的持續(xù)活動。維生素D有助于鈣的吸收和利用,對維持骨骼健康和肌肉功能很重要,可通過多曬太陽以及食用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魚、蛋黃等來補充;鈣是骨骼的主要成分,牛奶、豆制品等是良好的鈣源;此外,鉀、鎂等礦物質對于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功能也有重要作用,可多吃香蕉、堅果、綠葉蔬菜等來獲取。
如跑步、游泳、騎自行車等,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強肌肉耐力。每周進行3-5次,每次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可使全身骨骼肌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氧氣供應。包括舉重、俯臥撐、仰臥起坐、深蹲等,可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量。可根據(jù)自身情況,制定合理的力量訓練計劃,逐漸增加訓練強度和重量,但要注意避免過度訓練造成損傷。運動前后進行充分的伸展運動,如瑜伽的各種體式、靜態(tài)拉伸等,有助于放松肌肉,增加肌肉的柔韌性和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預防肌肉拉傷和僵硬。
骨骼肌的日常養(yǎng)護有保持正確姿勢、充足休息、避免長時間固定姿勢等。
無論是站立、坐立還是行走,都要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彎腰駝背、低頭等不良姿勢,減輕肌肉的不合理受力,預防肌肉疲勞和損傷。
保證每天有足夠的睡眠時間,讓肌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復。睡眠不足會影響肌肉的修復和生長,長期可能導致肌肉功能下降。
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如久坐、久站等,容易導致肌肉疲勞和僵硬,應定時起身活動,舒展身體,促進肌肉的血液循環(huán)。
骨骼肌的形態(tài)各異,有的呈長帶狀,如縫匠肌,是人體最長的肌肉,從大腿外側斜向下延伸至小腿內側;有的呈扇形,如三角肌,覆蓋在肩關節(jié)的外側,形似三角形;還有的呈多羽狀,如股四頭肌,由四個頭組成,外觀呈梭形等。不同部位的骨骼肌大小差別很大,體積較大的肌肉如臀大肌,對于維持身體的直立姿勢和行走、奔跑等動作起著重要作用;而一些小肌肉如耳部的耳肌,相對較小且功能較為精細,主要參與耳部的一些細微運動和表情變化。
正常骨骼肌
正常的骨骼肌在體表觀察時,一般與周圍組織邊界清晰,肌肉飽滿且富有彈性,表面皮膚光滑,無紅腫、硬結等異常表現(xiàn)。用手觸摸時,質地均勻,有一定的緊張度,但不會過于僵硬或松弛。能夠正常地進行收縮和舒張運動,完成各種肢體動作和維持身體的正常姿勢與生理功能,且在運動過程中力量適中,動作協(xié)調流暢,不會出現(xiàn)疼痛、無力、顫抖等異常情況。
異常骨骼肌
表現(xiàn)為肌肉體積縮小、肌纖維變細,可能是由于長期不運動、神經(jīng)損傷、營養(yǎng)不良等原因引起。如長期臥床的患者,下肢肌肉得不到足夠的刺激,容易出現(xiàn)廢用性肌肉萎縮。
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生理性肌肉肥大通常是由于長期進行力量訓練等運動,使肌纖維增粗,肌肉體積增大,這是一種正常的適應性變化;病理性肌肉肥大則可能是由于某些疾病,如先天性肌強直、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等引起,肌肉會異常增大且伴有無力等癥狀。
多因運動時突然的劇烈收縮或過度拉伸所致,受傷部位會出現(xiàn)疼痛、腫脹、壓痛,肌肉活動受限等癥狀,嚴重時可觸摸到肌肉有硬結或條索狀。
俗稱“抽筋”,常見于小腿三頭肌、足底屈肌等部位,是由于肌肉過度疲勞、電解質紊亂、寒冷刺激等原因引起的肌肉突然強直性收縮,表現(xiàn)為肌肉劇痛、僵硬,疼痛可持續(xù)數(shù)秒至數(shù)十秒,之后逐漸緩解。
骨骼肌異常癥狀有疼痛、無力、麻木、活動受限等?!?/p>
是骨骼肌異常最常見的癥狀,可表現(xiàn)為隱痛、刺痛、脹痛、酸痛等不同性質的疼痛,疼痛部位多在肌肉本身或其附著點周圍,活動時疼痛可能會加劇。
肌肉力量減弱,導致肢體活動受限,難以完成正常的動作,如抬手、抬腿困難,上下樓梯費力等??赡苁怯捎谏窠?jīng)病變、肌肉疾病、電解質紊亂等多種原因引起。
感覺神經(jīng)受到壓迫或損傷時,會出現(xiàn)肌肉麻木的癥狀,常伴有感覺減退或異常,如針刺感、蟻走感等,常見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等壓迫神經(jīng)的疾病。
由于疼痛、無力或肌肉攣縮等原因,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減小,影響肢體的正常運動,如肩周炎患者,肩部肌肉病變可導致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不能正常外展、上舉等。
影響骨骼肌的因素有年齡、營養(yǎng)狀況、運動因素、疾病與藥物、生活習慣等。
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骼肌會逐漸發(fā)生退行性變化,如肌肉量減少、肌力下降、肌肉彈性降低等。一般從30歲左右開始,人體的肌肉量每年會以一定的比例減少,如果不注意鍛煉和保養(yǎng),這種變化會更加明顯。
缺乏蛋白質、維生素D、鈣等營養(yǎng)素,會影響骨骼肌的正常生長、修復和功能維持。例如,長期素食且不注意營養(yǎng)搭配的人,容易出現(xiàn)蛋白質攝入不足,導致肌肉量減少和力量減弱。
長期缺乏運動,會使肌肉得不到足夠的刺激,逐漸萎縮、力量下降;而過度運動、運動方式不當或突然進行劇烈運動,又容易導致肌肉拉傷、疲勞等損傷。
許多疾病會影響骨骼肌,如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內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像糖尿病患者,長期高血糖會導致神經(jīng)病變和血管病變,影響肌肉的營養(yǎng)供應和神經(jīng)支配,引起肌肉無力、萎縮等;某些藥物如糖皮質激素,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肌肉蛋白分解增加,引起肌肉萎縮。
長期熬夜、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會影響人體的新陳代謝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進而對骨骼肌的健康產(chǎn)生不良影響。例如,吸煙會導致血管收縮,減少肌肉的血液供應,影響肌肉的營養(yǎng)和氧氣攝取。
對著鏡子觀察雙側肢體的肌肉形態(tài),看是否有肌肉萎縮或肥大的情況,兩側肌肉是否對稱。如發(fā)現(xiàn)一側小腿肌肉明顯比對側細,可能存在肌肉萎縮問題??蛇M行一些簡單的力量測試,如雙手各持一定重量的物體,比較兩側手臂的力量是否相同;或者進行單腿下蹲動作,觀察兩側下肢的力量和穩(wěn)定性。若一側肢體明顯無力,可能提示肌肉或神經(jīng)存在異常。主動活動各個關節(jié),檢查肌肉的活動范圍是否正常。例如,嘗試將手臂向上伸直、向后伸展,將腿伸直抬高,彎曲腰部等,若在活動過程中感覺某個部位的肌肉受限或疼痛,可能存在肌肉或關節(jié)問題。
骨骼肌的常用檢查有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其他檢查等?!?/p>
醫(yī)生通過直接觀察患者的肢體形態(tài)、姿勢、肌肉外觀等,判斷是否有肌肉萎縮、腫脹、畸形等異常情況。用手觸摸肌肉,了解肌肉的質地、緊張度、有無壓痛、硬結等。如在觸摸時發(fā)現(xiàn)肌肉有明顯的壓痛和硬結,可能是肌肉拉傷或炎癥的表現(xiàn)。讓患者進行主動和被動的肢體運動,觀察肌肉的收縮和舒張情況,以及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和靈活性,評估肌肉的力量、協(xié)調性和運動功能。使用一些工具如皮尺等,測量肢體的周徑,以對比雙側肢體肌肉的大小,判斷是否存在肌肉萎縮或肥大。
X線檢查
一般用于檢查骨骼的情況,但有時也能間接反映骨骼肌的問題,如觀察到肌肉附著點處的骨質增生,可能與長期肌肉牽拉或勞損有關。
超聲檢查
可清晰顯示肌肉的形態(tài)、結構、厚度及內部回聲等,對于診斷肌肉拉傷、血腫、炎癥、腫瘤等有一定的幫助。具有無創(chuàng)、方便、實時等優(yōu)點,可動態(tài)觀察肌肉的活動情況。
CT檢查
能更清楚地顯示肌肉與周圍組織的解剖關系,對于發(fā)現(xiàn)肌肉內的占位性病變、骨骼病變對肌肉的侵犯等有重要價值。
MRI檢查
對軟組織的分辨力很高,可多方位、多參數(shù)成像,能準確顯示骨骼肌的病變范圍、性質和程度,常用于診斷肌肉的炎癥、腫瘤、損傷等疾病,是目前診斷骨骼肌疾病的重要影像學方法之一。
血液檢查
通過檢測血液中的肌酸激酶(CK)、乳酸脫氫酶(LDH)等酶類指標,可反映肌肉是否有損傷或病變。當肌肉損傷時,這些酶會釋放入血,導致血液中酶的活性升高;還可檢測血常規(guī)、血沉、C反應蛋白等,以判斷是否有炎癥存在。此外,檢測血液中的電解質如鉀、鈉、鈣等水平,對于診斷肌肉痙攣等疾病有幫助。
尿液檢查
主要檢測尿肌紅蛋白,當肌肉發(fā)生嚴重損傷時,肌紅蛋白會大量釋放入血,并通過腎臟排出,導致尿肌紅蛋白升高,常見于擠壓綜合征、嚴重的肌肉拉傷等疾病。
肌電圖檢查
通過記錄肌肉在靜息和收縮時的電活動,來判斷肌肉和神經(jīng)的功能狀態(tài)。對于診斷神經(jīng)源性肌肉疾病和肌源性肌肉疾病有重要意義,如可區(qū)分是由于神經(jīng)損傷導致的肌肉無力,還是肌肉本身病變引起的。
肌肉活檢
是一種有創(chuàng)檢查,通常在局部麻醉下切取一小塊肌肉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可直接觀察肌肉的病理變化,如肌纖維的形態(tài)、結構、有無炎癥細胞浸潤、有無脂肪或結締組織增生等,對于明確肌肉疾病的病因和診斷具有決定性作用,但因其有創(chuàng)性,一般不作為首選檢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