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短肌屬于小腿外側的肌肉,是小腿后群肌的一部分。
與腓骨長肌等肌肉協同工作,在維持足踝部的正常運動和穩(wěn)定方面發(fā)揮著關鍵作用。
是一塊羽狀肌,其肌纖維斜向排列,有助于力量的有效傳遞。
腓骨短肌位于小腿外側皮下,其近端附著于腓骨外側面的下2/3處。遠端則通過肌腱繞過外踝后方,止于第五跖骨粗隆。其位置能在足踝部的外側運動中起到主要的動力作用。
肌腹呈長梭形,肌纖維走向從近端的腓骨外側斜向遠端。其外層有筋膜包裹,筋膜可以幫助傳遞肌肉收縮產生的力量,并保護肌肉免受外界壓力和摩擦的損傷。肌腱是連接肌肉和骨骼的堅韌結締組織。腓骨短肌的肌腱相對較長,繞過外踝后,在跟骨外側的纖維鞘內走行,最后附著于第五跖骨粗隆。肌腱的這種走行方式使其能夠在肌肉收縮時有效地拉動第五跖骨,從而實現足的外翻和外展等動作。
腓骨短肌一般有屈踝關節(jié)、使足內翻等功能。
在行走、跑步等活動中,當需要抬起足跟時,腓骨短肌會協同其他小腿肌肉一起收縮。例如,在踮腳尖的動作中,腓骨短肌收縮,拉動第五跖骨,使足踝關節(jié)產生跖屈動作,幫助身體向上抬起。
當需要將足底向內翻轉時,腓骨短肌也會參與其中。比如在行走于不平路面時,為了保持身體平衡,需要調整足部姿勢,腓骨短肌收縮使足內翻,增加足部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和穩(wěn)定性。
攝入足夠的優(yōu)質蛋白質對腓骨短肌的修復和生長至關重要。如雞肉、牛肉、豬肉、三文魚、鱈魚、黃豆、黑豆、蛋類等都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蛋白質可以提供肌肉修復和生長所需的氨基酸。適當的水分攝入有助于維持肌肉的正常代謝。肌肉的收縮和舒張過程需要在適宜的水分環(huán)境中進行。建議每天飲用足夠的水,根據個人情況一般在1500-2000毫升左右。
定期進行腓骨短肌的拉伸可以增加肌肉的柔韌性,減少肌肉拉傷的風險。例如,坐在椅子上,將一只腳的踝關節(jié)交叉放在另一只腳的膝關節(jié)上,然后用手握住腳趾,輕輕向身體方向拉伸,可以有效拉伸腓骨短肌。每次拉伸保持15-30秒,重復3-5組。
腓骨短肌的日常養(yǎng)護一般有注意防護、定期體檢等。
在進行運動或體力活動時,要注意穿戴合適的鞋子,特別是對于需要頻繁使用足部的活動,如跑步、登山等。合適的鞋子可以提供良好的足踝支撐,減少腓骨短肌的受傷風險。另外,在運動前要做好熱身活動,運動后做好放松活動。
定期進行體檢可以及時發(fā)現足踝部的問題,如肌肉勞損、肌腱炎等。通過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如X線、MRI等)可以對腓骨短肌及其周圍組織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特別是對于經常從事高強度運動或有足踝部受傷史的人,定期體檢更為重要。
正常腓骨短肌
正常情況下,小腿外側的腓骨短肌外觀無明顯腫脹、畸形,肌肉輪廓自然,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晰。能夠正常地完成屈踝關節(jié)和使足內翻動作,在日常活動如行走、跑步、跳躍等過程中,腓骨短肌與其他肌肉協同工作,動作協調,無疼痛、無力等異常感覺。
異常腓骨短肌
多由突然的外力作用引起,如扭傷、拉傷。在運動過程中,如足球、籃球等對抗性運動,當足部突然外翻或過度跖屈時,容易導致腓骨短肌拉傷。
可由神經損傷引起,例如坐骨神經損傷可能會影響其分支支配腓骨短肌的神經傳導,導致肌肉麻痹。常見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壓迫神經根等情況。
通常是由于長期過度使用或局部感染等因素導致的炎癥反應。如長時間的行走、跑步,使得腓骨短肌反復受到牽拉刺激,引發(fā)炎癥。
這是一種比較罕見的肌肉腫瘤,可能會導致局部腫塊形成,影響肌肉的正常結構和功能。
腓骨短肌的異常癥狀一般有小腿疼痛腫脹、踝關節(jié)活動受限等。
疼痛的性質多樣,可能是刺痛、鈍痛、脹痛或酸痛。損傷初期,疼痛通常較為劇烈,隨后可能會逐漸減輕或轉變?yōu)殡[痛。腫脹可能是由于肌肉拉傷后的出血、炎癥反應導致的組織液滲出。按壓時,腫脹部位會有明顯的壓痛,皮膚可能會出現緊張、發(fā)亮的情況。
由于腓骨短肌在踝關節(jié)運動中的關鍵作用,出現問題時,踝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會受到影響?;颊呖赡軙l(fā)現自己難以完成足內翻和屈踝關節(jié)的動作,比如在上下樓梯、踮腳尖等動作時會感到困難。嚴重情況下,踝關節(jié)的正常屈伸活動也會受到限制,導致行走姿勢異常。
影響腓骨短肌的因素一般有外傷因素、慢性勞損、致病菌感染等。
如車禍、運動損傷等直接暴力作用于小腿外側或踝關節(jié),容易造成腓骨短肌拉傷、撕裂甚至斷裂。
長期從事需要反復使用踝關節(jié)和小腿肌肉的活動,如運動員的長期訓練、舞蹈演員的頻繁舞蹈動作等,會使腓骨短肌反復收縮、舒張,導致肌肉勞損。
細菌、病毒等病原體感染也可能影響腓骨短肌。例如,局部皮膚破損后,細菌侵入,引發(fā)感染,炎癥可能蔓延至腓骨短肌。
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風濕性關節(jié)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也可能累及腓骨短肌,影響其正常功能。
用手指輕輕按壓小腿外側的腓骨短肌,從近端開始,沿著肌肉的走向逐漸向遠端按壓。正常情況下,應該只有輕微的酸脹感。如果出現明顯的疼痛,尤其是壓痛明顯的部位,可能是肌肉損傷或者炎癥的部位。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在地面,嘗試緩慢地將雙腳的足尖向上抬起,然后向內翻轉,感受兩側腓骨短肌的力量和活動范圍是否一致。如果一側出現力量明顯減弱、活動范圍減小或者疼痛,可能提示腓骨短肌存在問題。
腓骨短肌的常用檢查一般有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
觀察患者站立和行走時的姿勢,看是否有踝關節(jié)異常的姿勢,如足外翻、跛行等。同時觀察小腿外側的皮膚顏色、有無腫脹、瘀斑或肌肉萎縮等情況。醫(yī)生用手指仔細觸摸腓骨短肌,感受肌肉的緊張度、有無壓痛、腫塊等。在觸診過程中,會詢問患者的疼痛感受,以確定異常部位。檢查踝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包括背伸、跖屈、內翻和外翻。通過被動活動踝關節(jié),觀察腓骨短肌是否存在攣縮、松弛或疼痛等異常情況,來判斷其功能狀態(tài)。
如果懷疑是炎癥或感染引起的腓骨短肌異常,血常規(guī)檢查可以幫助判斷。白細胞計數升高可能提示存在細菌感染;血沉(ESR)和C-反應蛋白(CRP)升高也有助于診斷炎癥性疾病。對于懷疑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腓骨短肌的情況,可能需要檢查一些自身抗體,如類風濕因子(RF)、抗核抗體(ANA)等。當腓骨短肌損傷時,肌酸激酶(CK)等肌肉酶可能會釋放入血,導致血液中這些酶的水平升高。通過檢測這些酶的含量,可以輔助判斷肌肉損傷的程度。
X線檢查
主要用于排除骨折等骨性病變。雖然腓骨短肌本身在X線片上不能直接顯影,但可以觀察到腓骨及踝關節(jié)周圍的骨骼結構是否正常。例如,在一些嚴重的外傷情況下,通過X線檢查可以發(fā)現腓骨骨折等情況,這些可能與腓骨短肌的損傷同時存在。
CT檢查
能夠更清晰地顯示骨骼結構,對于一些復雜的骨折、骨腫瘤等病變有更好的診斷價值。同時,在觀察肌肉與骨骼之間的關系方面也有一定的幫助,如判斷肌肉是否受到骨碎片的壓迫等情況。
MRI檢查
對軟組織的分辨力很高,可以清晰地顯示腓骨短肌的形態(tài)、結構。在肌肉損傷時,能夠發(fā)現肌肉纖維的撕裂、出血、水腫等情況;在炎癥時,可以看到肌肉的腫脹和信號改變;對于腓骨短肌瘤等病變,MRI可以確定腫瘤的大小、位置、邊界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
肌電圖檢查
主要用于評估腓骨短肌的神經肌肉功能。當懷疑腓骨短肌麻痹是由神經病變引起時,通過肌電圖可以檢測神經傳導速度和肌肉的電活動情況。如果神經傳導受阻或者肌肉本身的電活動異常,肌電圖會出現相應的改變,如電位降低、傳導潛伏期延長等,有助于確定神經損傷的部位和程度。